-
阿坝州探索生态生产生活协同发展新路径 打造高原牧区现代化样板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阿坝州立足高原牧区特色,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科技资源与产业资本,构建草原生态保护、畜牧业转型升级与牧民增收致富的协同发展体系。当地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推动传统草原畜牧业向绿色化、集约化、可持续方向转型,形成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格局。 一、科技赋能草原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利用 阿坝州联合省级科研机构建立草种质资源库,针对高寒地区特性培育出6类抗逆性强、固碳能力突出的优质牧草,在红原县、若尔盖县建成3万亩示范种植基地。通过卫星遥感与地面监测相结合,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动态管理,累计修复退化草原180万亩。创新"绩效挂钩"机制,将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与生态恢复指标直接挂钩,2023年兑现奖补资金超亿元,基本草原保护率达92%。 二、创新畜牧业集约化发展模式 试点推行"三流转"改革,在松潘县、阿坝县完成草场整合流转12万亩,建成联户牧场47个,实现牲畜集中饲养效率提升30%。配套建设智能化饲草料加工中心、疫病防控体系等基础设施,推广"夏秋放牧+冬春舍饲"的划区轮牧制度。黑水县探索"家庭牧场+合作社"模式,通过统一品种改良和品牌营销,使牦牛出栏周期缩短至4年,养殖户年均增收1.2万元。 三、文旅融合激活草原多元价值 依托黄河上游生态文化资源,打造壤塘非遗藏寨、九曲黄河第一湾等7个特色旅游综合体,培育星级牧家乐142家。开发高原菌菇、牦牛绒手工制品等32类生态旅游商品,2023年带动农牧民旅游从业者人均增收8600元。设立草原管护员、生态监测员等公益岗位,吸纳3200名转产牧民就业,技能培训覆盖率达75%。 四、政策体系筑牢发展保障 建立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将年度财政投入的15%专项用于科技研发。出台联户牧场建设用地、税收减免等23项扶持政策,引进7家龙头企业建设有机畜产品加工园区。实施"双碳"目标下的草畜平衡碳交易试点,已完成首笔5万亩草原碳汇交易。 当前,阿坝州正以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创建为契机,推动形成"生态修复-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通过建立草原碳汇交易中心、智慧牧业大数据平台等创新载体,持续探索高寒牧区现代化发展的特色路径,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的发展经验。
2025-08-07
-
阿坝州汶川红原两地新兴产业项目通过验收 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阿坝州近期通过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验收工作,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招商引资工作注入新动能。州经济和信息化局联合财政部门组成专项工作组,对汶川县和红原县两地2014年和2015年省级专项资金支持项目进行综合评审,多个重点项目顺利通过州级验收,标志着当地新兴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专项资金助力产业升级成效显著 此次验收工作重点针对新材料和藏医药两大特色产业领域。在汶川县,工作组对当地企业实施的蓝宝石窗口材料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该项目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了产品附加值。红原县两家藏药企业实施的GMP技术改造和饮片生产线建设项目,不仅完善了产业基础设施,还带动了当地特色药材种植业发展。验收结果显示,专项资金的使用有效促进了产业技术升级和产能提升。 二、特色产业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 通过项目实施,当地企业在新材料研发和藏药现代化生产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蓝宝石窗口材料项目填补了区域新材料产业空白,为后续产业链延伸奠定基础。藏药企业通过实施新版GMP标准改造,大幅提升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白花龙胆种植基地的建设,实现了从原料种植到成品生产的全链条发展,增强了产业竞争力。 三、跨部门协作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为确保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州级相关部门建立了联动工作机制。经济和信息化部门负责技术指导,财政部门强化资金监管,形成工作合力。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相关部门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及时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保障项目按期推进。这种协同工作机制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产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提质增效 新兴产业项目的实施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新材料项目为当地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藏药产业升级带动了农牧民增收。项目验收通过后,相关企业将获得后续政策支持,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为阿坝州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产业集聚 阿坝州将以此次项目验收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产业扶持政策。相关部门表示,将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质企业投资兴业。通过建立重点项目库、加强要素保障等措施,推动形成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态势,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 此次项目验收工作的顺利完成,标志着阿坝州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迈出坚实步伐。未来,当地将继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落地见效,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持续动力。
2025-08-07
-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专家组调研泸州临港生态布局与物流产业发展
近日,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专家组赴泸州开展生态空间布局与临港产业专项调研,为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此次调研重点考察了泸州国际物流枢纽建设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情况,对当地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的智慧物流平台和保税区创新模式给予高度评价,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示范样本。 一、聚焦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 专家组实地走访了泸州国际集装箱码头,详细听取港口规划汇报。作为四川唯一的水运开放口岸,该港已开通多条国际航线,集装箱年吞吐量持续增长。调研过程中,专家特别关注港口岸电设施改造和船舶污染物接收系统,对泸州推行"以电代油"的绿色港口建设方案表示认可。 二、检验保税区产城融合实践 在综合保税区考察时,调研组深入了解了"区港联动"创新机制。该区域通过整合海关特殊监管区与港口功能,实现进出口货物通关效率提升,同时配套建设的跨境电商产业园已吸引数十家企业入驻。专家指出,这种"前港后园"模式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建议进一步强化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协同。 三、把脉数字化绿色转型 专家组重点观摩了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演示,该体系集成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实现货物全流程碳足迹追踪。平台接入长江干线航道气象、水文等实时数据,可为船舶提供最优航线规划,据测算已帮助运输企业降低能耗。调研组成员表示,这种数字化解决方案对建设长江黄金水道具有推广价值。 四、研讨生态保护与产业平衡 座谈会上,专家与当地相关部门就长江岸线生态修复项目交换意见。泸州近年来实施的滨江湿地修复工程,在保留港口功能的同时重建生态缓冲带,相关经验被纳入长江保护修复典型案例。专家组建议,未来规划应更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临港产业的动态平衡。 此次调研为泸州建设长江上游航运贸易中心提供了专业指导。当地政府表示将充分吸纳专家建议,在"十四五"规划实施中进一步优化生态空间布局,推动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2025-08-07
-
泸州市构建"政策+资金+平台"三维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招商协同发展
泸州市通过系统性整合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服务平台建设,形成科技创新与招商引资良性互动格局。近年来,当地聚焦产业链创新需求,以制度突破激活市场主体活力,以精准投入提升研发效能,以载体建设优化创新生态,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政策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泸州市先后出台9项专项改革方案,构建覆盖创新全链条的政策体系。在科技金融领域突破传统质押模式,成为全国专利质押融资试点城市,累计促成金融机构向科技企业发放贷款3.34亿元。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明确科研人员奖励比例,兑现创新奖励资金超670万元。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建立快速维权通道,实现专利申报周期压缩40%。 二、资金投入强化靶向支持力度 "十二五"时期,泸州市科技项目资金规模较前五年实现倍增,研发经费投入增幅达101%。建立科技经费动态调整机制,将企业牵头项目比例提升至60%以上,推动5000余万元资金精准投向249个成果转化项目。设立科技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355个校企合作项目,形成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 三、平台建设促进要素高效配置 建成川南地区首个实体化科技成果交易市场,集成评估、交易、法律服务功能,年撮合技术交易额突破2亿元。"科创航"数字化平台实现政策查询、项目申报等业务全程网办,服务企业超2000家。重点打造白酒酿造、液压件等5个省级产业研究院,23个市级众创空间形成梯度孵化体系,35.6万平方米载体入驻率达92%。 四、产业协同培育创新集群 围绕优势产业构建创新联合体,白酒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12家龙头企业攻克酿造工艺关键技术,推动酒业附加值提升15%。液压件工程技术中心带动上下游企业形成专利池,相关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8%。通过"平台+园区"模式,吸引14个产业链配套项目落地,实现招商引资与科技创新互促共进。 当前,泸州市正深化"政策-资金-平台"联动机制,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建立创新政策评估反馈系统、扩大科技金融产品供给、建设跨区域技术转移中心等举措,持续优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支撑。
2025-08-07
-
眉山市彭山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葡萄产业技术双获省级科技进步奖
近日,眉山市彭山区农业领域传来喜讯,在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评选中,该区农业局联合高校院所研发的两项葡萄产业关键技术分别荣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这一成果不仅标志着当地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更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展现出科技赋能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一、技术突破引领产业升级 此次获奖的"四川盆地葡萄安全提质增效集成创新技术"项目,针对盆地特殊气候条件下葡萄种植的病虫害防控、品质不稳定等难题,创新研发了绿色防控体系与标准化生产模式。通过建立土壤改良、水肥精准调控、生物防治等关键技术模块,实现农药减量30%以上,优质果率提升至85%,为川内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样板。 同期获奖的"葡萄品种优化及栽培技术升级"项目,则聚焦品种迭代与设施农业创新。研究团队引进筛选出5个适应四川生态条件的特色品种,配套开发避雨栽培、限根育苗等新型种植技术,使产区亩均效益提高20%,成熟期提前15天,有效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效显著 两项成果均体现了"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彭山区农业局充分发挥桥梁作用,整合四川农业大学在植物保护领域的科研优势,以及省农科院在品种选育方面的技术积累,构建了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完整转化链条。项目实施期间建立核心示范基地3个,辐射带动周边种植区超万亩,累计培训技术人员逾千人次。 三、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实践 作为四川重要的鲜食葡萄产区,彭山区近年来将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引擎。此次获奖技术已在当地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推广网络,帮助200余户种植户实现亩均增收3000元。特别在电商销售环节,品质提升使产品溢价空间扩大,带动形成"阳光玫瑰""夏黑"等知名品牌,线上销售额年均增长40%。 四、创新成果转化前景广阔 业内专家指出,这两项技术对解决长江流域葡萄种植的共性问题具有示范价值。目前相关技术已纳入省级农业主推技术目录,未来三年将在川南地区扩大应用规模。彭山区计划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建设葡萄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平台,为全省特色水果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科技支撑。 此次省级科技奖励的获得,既是彭山区农业科技创新实力的集中展现,也是当地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里程碑。随着科技成果的持续转化应用,将为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动能。
2025-08-07
-
攀枝花市领导调研岔河林场葡萄园示范基地建设 强调打造精品农业项目
攀枝花市林业部门近期深入基层开展招商引资项目督导工作,重点考察了岔河林场葡萄园示范基地建设进展。相关负责人在调研中强调,要聚焦特色农业提质增效,通过规范项目管理、优化资金使用、强化质量监督等措施,推动现代农业示范项目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 一、高标准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近期,攀枝花市林业部门组织专业技术团队对岔河林场葡萄种植示范基地开展专项调研。该基地作为市级重点农业项目,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整合了特色种植、科研示范和休闲观光等功能。调研团队实地查看了避雨栽培设施、水肥一体化系统等现代农业装备,详细了解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应用情况。 二、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 针对项目实施情况,调研组提出三方面具体要求:在资金管理方面,要求建立专项台账制度,确保财政资金精准用于种苗采购、技术升级等核心环节;在施工标准方面,强调严格执行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重点把控土壤改良、灌溉系统等工程质量;在安全生产方面,要求制定高温作业应急预案,合理调整工时并配备防暑物资,保障夏季施工安全。 三、科技赋能特色农业转型升级 该示范基地引进了阳光玫瑰、夏黑等优质葡萄品种,配套建设了物联网监测系统,可实现生长环境数据实时采集。林业部门建议进一步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品种改良试验,同时探索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提升"攀果"品牌市场竞争力。目前项目已完成核心区80亩标准化种植,预计丰产期年产值可达数百万元。 四、构建联农带农长效机制 作为攀枝花市特色经济作物重点推广项目,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等方式已带动周边50余户农户增收。下一步将拓展"订单农业"模式,为农户提供统一种苗、技术培训和保底收购服务,计划2024年内将种植规模扩大至200亩,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五、持续优化农业营商环境 林业部门表示将持续跟进项目建设,协调解决配套设施用地、技术人才引进等实际问题。同时将总结示范基地经验,制定特色经济林标准化建设指南,为全市农业产业化项目提供可复制的运营模板,助力攀枝花市打造金沙江干热河谷特色农业示范区。
2025-08-07
-
临江市农业局强化全流程监管 推动农业项目管理规范化与招商提质增效
临江市农业局近年来以规范农业项目管理为抓手,通过优化程序管理、严格资金核算、强化监督检查等举措,全面提升项目落地效率与资金使用效益,为区域农业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通过建立健全全链条监管机制,确保项目从申报到验收各环节合规有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完善项目程序管理机制 临江市农业局聚焦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明确申报、审批、实施、监管、验收等环节的操作规范。在申报阶段,建立标准化材料清单与线上申报平台,减少重复提交与审核盲区;审批环节推行“专家评审+部门联审”模式,确保项目可行性;实施阶段通过动态跟踪与现场督导,及时解决建设难题;验收环节引入第三方评估,杜绝“重申报、轻执行”现象。2023年,全市农业项目按期完成率同比提升12%,违规问题发生率下降至0.5%以下。 二、强化资金核算与风险防控 严格遵循“招标管理、集体决策、合同约束”原则,要求所有50万元以上项目必须公开招标,资金拨付与工程进度、合同条款挂钩,确保支付透明。财务核算实行“双审核”制度,要求每笔支出附项目批复、合同、验收报告等原始凭证,并建立电子档案库备查。2022年以来,累计开展资金专项审计4次,纠正不规范支出23笔,涉及资金全部追回。 三、构建常态化监督检查体系 建立“季度抽查+年度普查”监管机制,组建由农业、财政、审计等部门参与的联合检查组,重点核查项目进度、资金使用与绩效目标达成情况。推行“红黄蓝”预警机制,对滞后项目挂牌督办;设立公开举报渠道,鼓励社会监督。2023年,通过检查发现并整改问题47项,资金使用效率同比提高18%。 四、优化服务赋能招商引资 将规范化管理作为招商引资的核心竞争力,编制《农业项目投资指南》,明确政策支持清单与流程时限。对重点招商项目提供“一对一”代办服务,缩短审批周期至15个工作日内。2024年一季度,全市新签约农业产业化项目9个,总投资额突破5亿元,其中3个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 临江市农业局通过制度创新与流程再造,实现了项目管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的转型,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下一步,将持续深化数字化监管工具应用,探索跨部门数据共享,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2025-08-07
-
甘孜州科技创新赋能高原特色产业升级 财政投入撬动社会资本效应显著
在高原腹地甘孜州,科技创新正成为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十二五"期间,当地通过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以招商引资为纽带,成功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多元科技投入体系。州本级财政累计安排资金逾2亿元支持关键技术攻关,带动省州两级研发资金投入4780万元,更吸引社会资本超9亿元涌入科技创新领域,形成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放大效应。 一、构建多层次科技投入体系 甘孜州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州本级专项资金重点投向高原特色农牧业、清洁能源、生态保护等关键技术领域,其中牦牛遗传改良、青稞深加工等技术研发获得突破性进展。省级科技计划与州级项目形成联动,共同支持254项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实施,覆盖全州18个县市。 二、科技成果转化效益显著 通过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甘孜州推动高原特色产业技术升级。松茸保鲜技术转化使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青稞β-葡聚糖提取工艺突破带动下游企业年增收5600万元。全州累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产值2.4亿元,形成税收4325万元,建成3个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 三、社会资本参与度持续提升 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9亿元社会资本主要投向光伏电站智能运维、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其中某高原食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将沙棘出汁率提升至92%。科技金融创新推出"高原特色产业贷",为17家科技型企业提供风险补偿资金支持。 四、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科技创新推动形成高原现代农业、清洁能源、民族医药三大产业集群。建成全球海拔最高的光伏实证实验基地,藏药制剂标准化研究推动25个品种进入医保目录。科技特派员制度覆盖全州325个行政村,培养本土技术能手1800余名。 五、生态保护与产业协同发展 投入科技资金1.2亿元实施生态修复技术示范,研发的高寒草地恢复技术使植被覆盖率提高40%。建立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实现重点区域实时动态监管,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提供技术支撑。 当前,甘孜州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揭榜挂帅"机制,重点突破高原极端环境下的技术瓶颈。通过持续优化创新生态,这片平均海拔3500米的土地正走出一条具有高原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2025-08-07
-
阿坝州获5325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强化土地精准化管理支撑稳增长
近日,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下达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总量达5325亩,较上年度增加900亩,为当地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提供关键资源保障。该计划明确农用地转用4050亩、未利用地开发1275亩,阿坝州将通过精细化管控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土地指标分配体现区域发展差异化支持 本年度下达指标中,农用地转用占比76%,重点保障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及民生项目用地需求;未利用地开发部分优先用于生态友好型产业布局。对比周边地区,阿坝州指标增幅显著,反映对民族地区发展和生态功能区建设的政策倾斜。 二、强化耕地保护与生态红线约束机制 阿坝州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要求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项目同步落实补充耕地任务。对涉及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的项目实行负面清单管理,1275亩未利用地开发需符合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要求。 三、建立“项目跟着规划走”的审批联动体系 州自然资源部门将联合发改、环保等部门建立用地预审联动机制,重点审核项目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等指标。对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符合主导产业方向的项目开通绿色通道,确保指标精准投放。 四、创新存量土地盘活与动态监测手段 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和实地核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批而未供土地实行季度通报制度。计划在马尔康市、汶川县试点“标准地”出让改革,将规划条件、能耗标准等纳入土地出让条件,提升工业用地集约化水平。 五、深化民族地区土地政策配套创新 针对阿坝州高海拔区域特点,允许部分基础设施项目优化用地标准。在若尔盖县开展草场经营权流转试点,探索生态畜牧业与光伏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相关经验拟纳入省级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案例库。 此次土地计划下达后,阿坝州将建立从指标分配到项目竣工的全周期监管台账,定期开展土地利用绩效评估,确保土地资源向重点领域和优质项目集中,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要素支撑。
2025-08-07
-
阿坝州与九寨沟斩获四川旅游产业多项殊荣 生态文旅融合助力区域发展
在四川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通过深化文旅融合与招商引资,成功在省级权威评选中实现多领域突破。2014年四川旅游产业TOP10榜单中,该地区囊括四大类奖项,展现出全域旅游发展的示范效应。 一、全域旅游格局获得权威认可 阿坝州凭借独特的生态文化资源,荣获"最四川"市州旅游目的地称号。评审意见指出,该地区完整保留了藏羌文化脉络,同时构建了雪山、草原、湿地等多层次自然景观体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区域内世界自然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互补,为游客提供差异化体验。 二、县域休闲旅游树立行业标杆 九寨沟县斩获"最休闲"区县奖项,其成功经验在于将传统观光模式升级为沉浸式度假体系。当地通过规范民宿行业标准、开发夜间文旅项目、建设环线慢行系统等措施,使游客平均停留时间显著延长。官方数据显示,该县休闲服务设施覆盖率已达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标准。 三、重点项目引领产业升级方向 九寨中查国际会议度假区入选"最期待"旅游项目,标志着阿坝州会议会展旅游取得突破。该项目规划建设过程中,创新采用"生态修复+文旅开发"模式,将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端度假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建成后预计可承接国际级会议活动,填补区域文旅产业链空白。 四、交通企业赋能区域发展潜力 九寨黄龙机场公司获评"最潜力"旅游企业,反映其航空网络拓展成效。该企业通过开通季节性航线、建立空铁联运机制、升级高原机场保障体系等措施,使区域可进入性持续提升。相关规划显示,未来将逐步实现与主要客源地的全季节通航。 此次评选结果印证了阿坝州"文旅+"发展战略的前瞻性。通过系统整合自然资源与人文底蕴,该地区正形成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文化传承为特色、产业融合为路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多项荣誉的取得,将为后续招商引资和品牌建设注入新动能。
2025-08-07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